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梁波[1]
出 处:《郭沫若学刊》2018年第1期66-70,共5页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艺术思想通史(现代卷)"(13JJD750003)的资助
摘 要:早年起,郭沫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从根本上影响了郭沫若对诗的"形式"的感觉。在其诗论中,郭沫若从音乐的有形/无形出发,结合自己对诗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对象的理解——即"情绪的直写",阐释了包含"内在/外在韵律"的诗的音乐性。进而,郭沫若凭借自己诗论中的核心概念——"节奏",定义了一种没有"形式"的诗。这在中国新诗的形式建构、以及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重估郭沫若诗的价值、以及重审新诗现代性提供新的契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