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音乐反译竹内鲁迅竹内好文学史建构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文教资料》《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郭沫若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竹内鲁迅”两次中文译介的比较被引量:2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43-49,53,共8页梁波 
20世纪初"竹内鲁迅"热中的新译本,有大量超出翻译行为(包括一般的"厚译")的"过分"翻译;该"过分"翻译源自李冬木等学者对竹内好的翻译策略的重要发现,其"从中国反译日本"的方法论内涵应予以特别审视;李冬木在意识到竹内式译介特殊性的同...
关键词:鲁迅 竹内好 反译 李冬木 
没有“形式”的诗——新诗建构中的郭沫若诗论
《郭沫若学刊》2018年第1期66-70,共5页梁波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艺术思想通史(现代卷)"(13JJD750003)的资助
早年起,郭沫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从根本上影响了郭沫若对诗的"形式"的感觉。在其诗论中,郭沫若从音乐的有形/无形出发,结合自己对诗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对象的理解——即"情绪的直写",阐释了包含"内在/外在韵律"的诗的...
关键词:郭沫若诗论 音乐 形式 节奏 
“真情之流”:朱谦之的“音乐文学史”建构被引量: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9期1-2,62,共3页梁波 
朱谦之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以"真情之流"这一概念作为理论起点,重新定义"音乐""纯文学"的概念,以树立起"文学随音乐而演进,音乐又随文学而嬗变"的史观。该建构,本质上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中为白话文学寻找更正确的发展方向,借音乐的...
关键词:朱谦之 文学史观 “真情之流” 《中国音乐文学史》 
一曲舒愁绪,松风带泣声——从“鬘物”浅析能剧之悲剧意识
《考试周刊》2009年第27X期40-42,共3页梁波 
能剧是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本土结合的集大成之作.“鼙物”是能剧中公认最好的部分。“鬟物”的其审美情感中透出一种受禅宗影响、经本土消化后的“无常”苍凉,即能剧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能剧 茧物 幽玄 “无” 无常 
夏多布里昂《墓中回忆录》之主题浅析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年第8期138-140,共3页梁波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
关键词:《墓中回忆录》 自我情感 个人本位 “我的故事” 
世间只有情难诉——浅析《牡丹亭》之于明清文人传奇的情感关涉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45-47,共3页梁波 
汤显祖之《牡丹亭》的“至情”,是文学史给予《牡丹亭》的根本定位,并在整个明清传奇史上具有极广泛的情感关涉。其引发的此后文人传奇均难逃“牡丹窠臼”、甚至才女“情死”的极端现象,都堪称明清文人传奇之情感格局的最大“影响元”。
关键词: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 情死 牡丹窠臼 
道术将裂,天下何为——浅析《庄子·天下》之天下视域中的道术与方术
《文教资料》2009年第15期4-6,共3页梁波 
本文论述了《庄子·天下》之天下视域中的道术与方术,认为无论《天下》之身家背景如何,它的存在性都体现了古人曾经拥有的那种致力于在全局观照内解决问题的卓越思路。
关键词:《庄子·天下》 道术 方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