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澄宇[1]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200062

出  处:《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216-223,共8页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青年课题“语文传统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CAA140116)阶段性成果.

摘  要:荒原意识诞生于现代社会,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是特定时间观和破碎空间观统摄下的静寂,是诗人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叛逆精神的体现。荒原意识是现代诗歌的母题之一。以中国现代诗而论,需分外注意废墟感与荒原意识的异同。自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来,荒原意识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主义诗歌中,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大陆的现代主义诗群中得以传承。两岸的侧重点又有区别。荒原意识的走向有三种:回到历史意识、走入宗教以及语言游戏。这三种走向仅仅是作为诗学的意义而存在,并非是现实生活的路向。

关 键 词:荒原意识 废墟意识 现代诗 语言游戏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