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法生[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 处:《周易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293-312,共20页
摘 要:自郑玄以来,历代注家或将《论语·述而》篇"五十以学《易》"章的言说时间断为孔子43岁到50岁之间,或将其定在孔子晚年70岁左右赞《易》之时,但又感到这与本章所述"五十"之间存在矛盾,便力图修改"五十"以就己意,故后来又出现了关于本句话的众多异读。近代以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又因为所谓的"鲁读"问题而更加复杂。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古论语》和《齐论语》有关这句话的记载应比《鲁论语》更为真实可靠,所谓鲁读问题基本可以排除。"五十以学易"章应是孔子晚年喜《易》后的感叹,其中"五十"当是虚拟语气,与70岁左右言说此话的实际时间并不冲突,它体现了孔子一向的反省精神和对于下学上达的不懈追求,而帛书《易传》和郭店楚简等新近出土文献资料则为此说提供了重要史料凭据,也提供了理解孔子此言的思想背景。于是,借鉴历代先贤之探索成果,参之以帛书《易传》的相关资料,围绕本句话的种种歧见可以尘埃落定,其本来意涵也得以客观展现在我们面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