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上海商学院图书馆 [2]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 处:《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年第1期8-8,共1页Research on Library & Information Work of Shanghai Colleges & Universities
摘 要:一、上海“被”塑造的历史上海“被”塑造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是按照《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同时被辟为通商口岸的还有广州、厦门、福州与宁波,合称五口通商。开埠之初上海面临着诸多不利及有利条件。第二次转型是1903年上海《苏报》案。开埠带来的中洋杂糅,一方面让上海成为八面来风之地,另外一方面也让上海包容和接纳了不同的思想和主义,以及装有这些不同思想和主义的脑袋——而这也成就了上海海派文化异于中国其它文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无疑又刺激了规则多元化在中国的形成,带来了自由民主的新风。纳(开放性)、精(创造性)、守(遵守契约精神)、优(追求优秀)、容(多元性)成为海派文化的主要人文特点。海派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尊重多元、尊重个人;二是理性、成熟;三是规则和社会责任感;四是求真和随和妥协;五是契约精神;六是淡雅审美和礼仪形象。第三次转型是2013年上海开设自由贸易区。上海走向了开放,由全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这样的“有限政府”,更加符合全球改革的潮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