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2]湖南师范大学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2期45-51,共7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13&ZD060)
摘 要:汉代以来,对《论语》"克己"的诠释甚多,包括"胜己之私"、"约身"、"能己"、"责己"等。朱熹承续扬雄"胜己之私"的诠释,训"克己"为"胜身之私欲"。而这恰恰成为清代汉宋之争中汉学家批判的焦点。如果超越乾嘉学人专注"语文之了解"的立场,从"理论之了解"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朱熹为契合救治"人心陷溺"现实的时代需求,以其理学体系统领"克己"诠释,在诠释"克己"过程中建构和完善理学体系,这是朱熹"克己"诠释的创新之处,也是清代汉学家批驳朱熹"克己"诠释时未曾涉及和深入把握的层面。朱熹"克己"诠释树立了宋代理学驾驭和诠释经典文本的典范,揭示朱熹"克己"诠释的理学体系建构视角,对止息汉宋之争不无裨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