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园兰

作品数:26被引量:85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克己复礼《论语》克己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湖南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诗经》的文化品格探析——以《采薇》为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郭园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礼与服饰的关系研究”(22&ZD038)。
《诗经》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历久弥新的影响。《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深受文人、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喜爱,鲜明地体现了《诗经》所具有的四大文化品格:诗的主体不同而主旨迥异,彰显诗的开放性品格;诗的情义在铺...
关键词:《诗经》 文化品格 《采薇》 
朱子对“离爱言仁”说的批判与辨正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3年第8期84-89,共6页郭园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明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编号21BZX079)的阶段性成果。
朱子对“离爱言仁”说的批判,学界多有关注,但不曾结合仁、爱的分合关系和心性、工夫论的内在关联等内容进行专门考察。朱子的心性论与其工夫论关系密切,其心性哲学为其工夫修养提供理论基础。在己丑之悟后,朱子通过新建“心统性情”之...
关键词:离爱言仁 批判 辨正 理学建构 
朱子对“离爱言仁”说的批判与辨正被引量:2
《哲学动态》2022年第11期54-60,共7页郭园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明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编号21BZX079)的阶段性成果。
朱子对“离爱言仁”说的批判,学界多有关注,但不曾结合仁、爱的分合关系和心性、工夫论的内在关联等内容进行专门考察。朱子的心性论与其工夫论关系密切,其心性哲学为其工夫修养提供理论基础。在己丑之悟后,朱子通过新建“心统性情”之...
关键词:离爱言仁 批判 辨正 理学建构 
似一件事又似两件事:朱子论克己、复礼关系
《哲学研究》2022年第7期60-68,共9页郭园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编号21BZX079)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朱子对克己、复礼关系的诠释,后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克己复礼一体”说,一种是“克己复礼两层”说。实际上,因思想的指向不同,朱子之克己、复礼关系诠释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的特征。当朱子立足理欲观时,以天理为根本,释...
关键词:朱子 克己复礼 诠释 理学建构 整体视角 
朱熹仁礼关系辨:以“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为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5期77-85,共9页郭园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21BZX079)的阶段性成果。
朱熹对仁与礼的关系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从工夫、效用上看,礼先仁后,克己复礼工夫在先,仁作为效用在后,做足了克己复礼工夫,仁之效用就会自然呈现;而在先的礼之所以能达到在后的仁之效果,在于仁礼相通,仁礼同为性、为理、兼体用;相通并...
关键词:朱熹 仁礼关系 克己复礼为仁 
朱熹仁礼关系辨:以“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为中心
《新华文摘》2022年第4期43-45,共3页郭园兰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系统中两个基本范畴,孔子对二者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为仁”。对于前者,朱熹的诠释较为简略,而对于后者,朱熹予以详细阐释,尤其将其中的仁礼关系纳入理学体系建构...
关键词: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思想 仁礼关系 不仁 仁与礼 朱熹 体系建构 诠释 
朱熹对《论语》“礼”的三维诠释被引量:4
《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第3期55-68,共14页郭园兰 
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9YBA221);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19A291)的阶段性成果;。
朱熹对《论语》"礼"有"天理""节文""天理之节文"等三个维度的诠释。为建构理学体系和应对佛道挑战,在继承前人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朱熹释"礼"为"性",发展"性即理",把"礼"诠释为"天理"。"天理"空而不实,难以囊括精细、着实工夫,中年起,朱...
关键词:朱熹  诠释 “天理之节文” 
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
《原道》2021年第1期60-70,共11页郭园兰 
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宋代《论语》仁礼诠释研究”(19A291);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宋儒对《论语》‘仁’‘礼’的诠释与理学建构”(19YBA22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明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21BZX079)的阶段性成果
《论语》"克己"是儒学重要命题,自孔子提出后,诠释不断,意见纷纭。朱熹对此十分重视,对"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
关键词:朱熹 克己 诠释思想 胜私欲 道学之争 
论朱熹学术的工夫论倾向——以《论语》“为仁”诠释为中心被引量:7
《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6期47-54,共8页郭园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编号13&ZD060)的阶段性成果
"克己复礼为仁"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朱熹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为"谓之仁""是仁""见仁""到仁""至仁"等,其诠释"为仁"不是定义"仁",而是借"克己复礼"工夫指示"仁"之本体、境界。"克己复礼"是先前的工夫...
关键词:朱熹 工夫论倾向 “克己复礼为仁” 诠释 
朱熹对《论语》“克己”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2期45-51,共7页肖永明 郭园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13&ZD060)
汉代以来,对《论语》"克己"的诠释甚多,包括"胜己之私"、"约身"、"能己"、"责己"等。朱熹承续扬雄"胜己之私"的诠释,训"克己"为"胜身之私欲"。而这恰恰成为清代汉宋之争中汉学家批判的焦点。如果超越乾嘉学人专注"语文之了解"的立场,从...
关键词:《论语》 “克己”诠释 朱熹 理学体系建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