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2期263-263,共1页
摘 要:猜疑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缺乏“自我安全感”引起的。猜疑是对某种表面现象,或是从某一假象出发,没有把握地进行判断和推理,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虑,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学认为,猜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一旦产生,其消极作用很多,并且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错误行为,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后果。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就会出现神经过敏的情况,既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那么,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加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从而使猜疑心理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