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适应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真金[1] 

机构地区:[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语文建设》2018年第5X期40-44,共5页

基  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三十年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之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DHA130265)研究成果

摘  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相对于科举制度,在“入学考试的内容、类型都获得了新的发展”[1],民国时期的高校是公私立并存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一般由各高校自行组织。1933年,教育部为了纠正“文理科不平衡”的情况,专门出台了计划招生的有关规定,高校入学招生考试曾出现短暂的“统一”局面。但是这种短暂的统一,很快就因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中断,统一招生考试实际只实行了三年,在1941年终止。总体上说,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以高校单独组织考试为主。

关 键 词:中华民国 中学语文教育 相互适应 语文高考 招生考试制度 入学考试 统一招生考试 民国时期 

分 类 号:G633.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