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兵 MA Bing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 处:《扬子江(评论)》2019年第1期64-68,共5页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摘 要:1998年夏天,作家朱文给几十位写作的同行发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后来以《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为题在当年《北京文学》第10期发表,引起热议并迅即发酵,这使得问卷本身及围绕其产生的聚讼纷纭成为20世纪末一桩标志性的文学事件。关于这一事件之于1990年代文学的终结意义,如其对新生代文学走向的影响,对民间和体制外立场写作姿态的塑造,对祛魅后的个体与历史的强调等等,批评界已多有讨论,发起者本人日后亦有解释和说明。那么二十年后的今天,回看这桩名为“断裂”的事件,就会发现,“断裂”一面固然制造了类似“行为艺术”般的“断裂”话题和姿态,一面也暗暗地建构或者说询唤着一条“颓废”或虚无的文学谱系——这不仅是因为发起者朱文包括韩东他们对自我文学立场的标榜,也不仅是问卷答案中那些令读者和批评界瞠目结舌的虚无态度,还因为“问卷”本身即含着某种价值离散的预制,生长着鼓吹文学的“消极能力”的端倪。因此可以说,正是“颓废”为“断裂”问卷的调查提供了一种语境意义上的辩护,这种文学理解在新世纪的写作中不断获得呼应和继承,直到今天,由颓废所含孕的所谓“屌丝”“废柴”“Loser”“丧文化”和“佛系生活”等形形色色的城镇无聊体验已然成为颇有势力的文学景片,描写他们混沌的生活和虚无的道德也自然成为我们表征当下的重要角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