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习俗社会”道德规范有效性的证成——从学习机制到道德商谈  被引量:2

Justification on the Normativity of Morality in “Postconventional Society”: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Moral Discours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秋萍 Huang Qiuping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世界哲学》2019年第2期152-159,共8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批判研究"(项目编号:16ZDA1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后习俗"是哈贝马斯论述现代社会采用的一个关键概念。在后习俗社会中,道德规范的有效性需要进行论证和辩护,由此形成的有效性规范不仅彰显了个体的反思性能力,也因其表达了行动者普遍意欲的善而具有社会整合能力。哈贝马斯将个体反思的来源归之于心理学基础上的学习机制。通过对皮亚杰、科尔伯格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吸收与重构,并引入交往行动者的道德商谈这一参数,哈贝马斯发展出后习俗阶段基于商谈的道德规范结构。由此,个体的道德进化历程同时也是基于学习的交往历程,基于此形成的道德规范同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们保证个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规范结构的进化。但道德商谈仍旧是基于"弱"先验力量下的理想预设,道德行动的执行需要法律系统的建制化来进行补充,如此才能在复杂性程度较高的社会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

关 键 词:后习俗 道德规范 有效性 学习 商谈 

分 类 号:B516.59[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