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于洋洋 Yu Yangyang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 处:《中国佛学》2019年第2期233-248,共16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摘 要:慈悲是一个非常能够代表佛教精神特质的词语,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隋唐时期天台宗的创立者智者大师在其《摩诃止观》中,从“一念三千”的思想立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他所理解的慈悲心的境界,这种慈悲建立在对“我执”的消解之上。在智者大师的慈悲观中,慈悲之“一念心”以“三千”为所缘,同时又以智慧的超越为前提,通过对缘起性空的理解,达到对无明的破除,从而开显出与诸法实相相应的广大慈悲境界。因此,若能深刻体悟智者大师所展现的实相慈悲之境界,无论是对于践行大乘菩萨行,还是对于现实世间及个体生命而言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与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