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金海娜[1] Jin Haina
机构地区:[1]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 处:《当代电影》2020年第2期148-152,共5页Contemporary Cinema
基 金: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传媒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90067)的资助
摘 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观影需求,我国就尝试将电影译制成少数民族语言。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由11个民族语译制中心组成的全国性的数字化的民族语译制系统,每年将800-1000部电影译制成17种少数民族语言(38种方言)。本文对我国民族语译制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按照译制技术的进步,将其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1965年)以光学录音译制和放映员的口头解说为特征;第二阶段(1965-2009年)以涂磁录音译制技术为特征;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以全国统一的数字化译制为特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