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舒红跃[1] 张晓明 SHU Hong-yue;ZHANG Xiao-ming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62-69,共8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从现象学到生命哲学: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16ZD018)。
摘 要:在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主流哲学认为二者之间有着一条明显的且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虽然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并不能让我们得出人类不再是一种动物了的结论。戴蒙德借助演化人类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所提供的史实和资料展示人类是"第三种黑猩猩"。对于从实证科学来研究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德勒兹和加塔利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众多非哲学学科关联在一起的,哲学不能以一种超然的立场来对世界进行解释性描述,他们通过"生成-动物"理论打破西方主流哲学在人类与动物之间所划下的鸿沟;海德格尔则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不能由实证科学提供,而应由存在论奠基。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中,动物只有环境而没有世界,然而在柏格森、斯宾格勒、德里达等生命哲学家看来,不同的生命(动物)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生存,每一种生命都以其自身而非以人类的语言和意识为中心,虽然人类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动物,但也是在一个与其他动物共享的世界中存在着的,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3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