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早期文学中的语象构建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梁奇[1] 计敏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出  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唐前社会嬗变与文献中神怪形象演化”(项目编号:15YJA751016)。

摘  要:语象是借助文字符号所描摹的图像,即"语中之象"。尤其在文、图分野不久后的一段时期内,语象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的诗文之中,它能纠正文、图的语境偏差,以便受众对早期文学文本较为正确地解读与把控。语象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通过摹拟身体某一部位的特征而形成摹态词,后世在使用过程中,又依其所摹态貌增衍出异形词;一种是使早期的文学文本呈现图像化特质,进而协助文字说理、劝谏。这两种方式令受众印象深刻,具有过目不忘之功效。语象具有认知与审美之功能,一方面是视觉本身的生理功能使然。视觉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经过视觉皮层传递给大脑皮层的信息中图像效果明显,故而语象比单纯的文字符号对神经的刺激更主动、深刻。另一方面,图像具有审美冲击效果,使人产生审美愉悦,而语象使文字符号具象化,能够满足人的视觉审美。

关 键 词:早期文学 语象构建 认知 审美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