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嫣婧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0年第6期111-114,共4页Masterpieces Review
摘 要:与20世纪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相比,乔治·斯坦纳对语言的研究也许不是最具备理论系统性的,虽然他关于翻译问题的表述被许多学者用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但显然,对跨文化,跨语言等20世纪热门的文化问题,他并不那么热衷。但在其毕生的著作中,“语言”却几乎成为他涉及最多、关注时间最长的一项内容。那么斯坦纳所理解的语言,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范畴呢?作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文艺批评家,他的一贯思路绕不开以人文传统为基础的认知方式,他对语言的思考高度依赖使用和理解它的主体,而无法接受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去研究。在他看来,语言的生命完全来自于其使用者的生命,它的形式、功能和伦理上的价值全都与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有关。“在历史上,只有语言才是人类恩典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然而,一旦为语言规制下这样一个明确的范畴,这势必导致斯坦纳同时需要使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语言与人类的关系,而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人文学者的基本视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0.2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