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余开亮[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6期63-64,共2页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
摘 要:按中国哲学传统,性动之情或性情是生命本性所发之情,其产生动力在“性动”,所谓“情者,性之动也”;感物之情或感情是因外物的感召而生发的感应之情,其产生动力在“物感”,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性情是任性而发的,其情态即使遇到外物也不会受物牵制,因而能超越于物感。感情则是由感而发,其情态受物的牵制而激发情志,是随物缱绻的。在魏晋的重情风尚中,虽然这两种情态都得到了高扬,但又有着区别。借鉴《庄子•德充符》中关于“有情”和“无情”内涵的辩论,笔者将性动之情称为一种超越感情的“无情”或“忘情”,将感物之情称为一种与物婉转的“有情”或“钟情”。本文所要澄清的是,魏晋美学中对感情的高扬乃出于一种汉末以来的气感类应哲学,而对性情的高扬则是玄学带来的新义。从魏晋玄学来看,不是“钟情”,而是“无情”方为其性情论的主旨。受其影响,魏晋士人在日常“钟情”生命层面上还开辟了一条“无情”的人生之路。应当说,气化之“钟情”与玄化之“无情”构成了魏晋士人生命内在深刻而又矛盾的一体两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