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家平[1]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67-75,共9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翻译与创作的对话关系——从鲁迅译作探索近代中外文学交流的轨迹”(项目编号:17AZD032);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鲁迅作品注释历史及其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WXB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对话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巴赫金对话诗学基础上,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理论(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比较重视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关系,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总结了英语文学中的四类互文关系,即《圣经》互文、古典著作互文、文化互文和文学互文(2);但他忽视了创作与译作这类重要的互文关系。事实上在翻译文本生成后,原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之间形成了互文的关系。在作家兼译者的情形中.
关 键 词:创作与翻译 互文关系 克里斯蒂娃 古典著作 英语文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互文性理论 勒菲弗尔
分 类 号:I210.979.3[文学—中国文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