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晶[1] 叶青[2] Zhu Jing;Ye Qing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2]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出 处:《江海学刊》2020年第5期73-79,共7页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项目号:15ZDB016)的阶段性成果;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智库培育重点项目“科学合作中科学家认知劳力的分配与评价”(项目号:2018ECNU-ZKPY016)资助。
摘 要: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讨论最持久且最棘手的问题。虽然劳丹提出要消解划界问题,科学教育、医疗、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实践与社会争论却日益凸显出科学划界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与科学议题相关的社会争论可以发现,科学哲学家开始将划界问题作为社会活动现象来进行研究,提出集簇标准,却忽略了公众对划界标准的使用;公众对科学的讨论已经从单一的划界转向对科学方法和可靠性的讨论,但公众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的简单与理想式理解、公众不同于科学家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以及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其风险,是影响社会争论解决的原因。公共领域的科学争论和划界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教育、媒体与科学家共同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包括理解真实情境中的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