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晏辉 Yan Hui
机构地区:[1]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出 处:《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56-65,共10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研究”(项目号16AZX01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改革开放开启了构建中国形态现代性的大幕,而这种建构所上演的则是道德思考(哲学思维)与实践智慧的双重逻辑变奏曲,哲学的反思、观念的革命先行于实践活动而发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什么才是好的生活,这种一般哲学和道德哲学的追问,促发试图摆脱落后与贫穷而过整体性的好生活的人们,去苦苦追寻能够带来富强、民主、自由、民主、文明的国家治理结构、社会管理模式、经济组织方式。当把一般哲学和道德哲学追问变成实践智慧的时候,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被发现和建构起来。然而我们并没有预先准备好与这种经济组织方式相匹配的德性论和规范论为这种活动进行伦理基础的奠基,相反,市场经济却从根本上引发了原有德性结构与规范体系的历史性变迁,于是一种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基础论和评价论便以理论的方式向人们提了出来。如何用改革的成果评价以往的德性论和规范论,如何用德性与规范评价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任务和实践诉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