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东明[1,2]
机构地区:[1]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2]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中国佛学》2020年第2期247-269,共23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宗喀巴传记文献整理挖掘翻译及其精神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229)子项目“宗喀巴精神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菩提心原意为发菩提心,即发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的愿心,是大乘佛教最初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菩提心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大乘佛教空、有两宗诸大论师如龙树、无著、世亲、寂天、莲花戒、阿底峡等均对佛说的菩提心法门进行了诠释和构建,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论述和教法传承。15世纪,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因应元末明初西藏佛教变革的需要,批判继承了印藏佛教各派关于菩提心法门的思想和教法,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形成了自派的菩提心思想和修习法门,由此奠定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反映了宗喀巴大师因应时弊、整顿教法的改革精神,以及期必成佛、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对藏传佛教本土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