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谭群玉[1] Tan Qunyu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广州510275
出 处:《现代哲学》2020年第6期1-8,共8页Modern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学术文化组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6BDJ006)。
摘 要:马克思的知识结构极其多维,涉及语言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史学、人类学、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并深入至一切本质细节。逻辑相异的不同学科的理路相互碰撞,触发了其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灵感。为人类幸福和个人完美而奋斗的理想追求,使马克思常以能否解释并解决现实问题、导向美好目标作为衡量理论合理性与否之标准。多学科知识结构形成的宽广学术容量和超常会通能力,使他能对不同径路的理论体系博采众长,扬弃创造,并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切磋论辩中走向深入成熟,形成独特系统的唯物史观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跨学科特点,及其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理论特质,对于整体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与其改造世界的内在关联,颇具启示性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