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冷剑波[1] Leng Jianbo;Ong Seng Huat
机构地区:[1]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10 [2]马来西亚道理书院 [3]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出 处:《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108-115,共8页Cultural Heritag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编号:17ZDA194)子项目“客家向海外的拓展”;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KYKT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海珠屿大伯公庙被视为马来西亚槟城嘉应、惠州、大埔等五属客家人的“祖庙”,以“地缘”结合“神缘”形式结成的“嘉德社”“惠福社”和“大安社”等五社为大伯公庙内部的祭祀组织。历史上因“客闽之争”而结成的五大社以及各社的联合,发挥了祭祀神明、联络乡情、共谋福利、金融慈善等重要功能,不仅实现了19世纪末以来槟城客家人内部的整合,也实现了客家与其他华人帮群间的“组织性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客家人的群体性文化认同意识得以建构和不断强化。由此,“社”在海外显现出与原乡不尽相同的意涵,有助于我们从基层社会结构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存续与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