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剑波

作品数:35被引量:9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更多>>
发文主题:客家客家文化客家人客家研究田野调查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嘉应学院学报》《地方文化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盗寇”“海商”“起义领袖”——关于林朝曦不同形象的分析
《嘉应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6-9,共4页冷剑波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马来西亚客家人民俗信仰与文化认同研究”(GD20XHQ01)。
在明代中后期“亦盗亦商”的武装群体中,梅县松口人林朝曦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史籍以及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林朝曦的评价,有着“盗寇”“海商”“起义领袖”等多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其所处的特殊时空背景和书写者的不同立场...
关键词:林朝曦 海商 海上丝绸之路 
“社”与海外“客家”认同的建构--以海珠屿大伯公庙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1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108-115,共8页冷剑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编号:17ZDA194)子项目“客家向海外的拓展”;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KYKT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海珠屿大伯公庙被视为马来西亚槟城嘉应、惠州、大埔等五属客家人的“祖庙”,以“地缘”结合“神缘”形式结成的“嘉德社”“惠福社”和“大安社”等五社为大伯公庙内部的祭祀组织。历史上因“客闽之争”而结成的五大社以及各社的联合,...
关键词:“社” 祭祀组织 客家 文化认同 
客家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嘉应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9-14,共6页冷剑波 陈珍平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东南亚与客家侨乡宗教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GD14TW01-24);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客家文化融入梅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WTSCX091)。
以大埔县西河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为研究对象,选取北塘和车龙两个乡村为具体个案,探讨当地如何挖掘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系统关联与内在互动机制,在梅州地区挖掘和利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 美丽乡村 大埔西河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番”——近代粤东客家人播迁马来亚考被引量:2
《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84-92,106,共10页冷剑波 
“过番”南洋是近代粤东客家地区十分普遍的一种人口流动现象,马来亚是客家人过番的主要目的地。长久以来,客家人过番马来亚被误认为是被动式的“卖猪仔”,给人留下的完全是一幅充满悲情的历史画面。然而,通过粤东客家地区流传的山歌、...
关键词:客家 过番 马来亚 生活方式 
由“他称”到“自称”的客家——从国内方志及南洋的民间文献所见
《客家研究辑刊》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冷剑波 曹树基 
学术界一般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客家”作为一种共享独特方言与文化的群体,与其他方言群相比,均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自我认同,体现出鲜明的“族群”意识。在历史学界,有关客家族群意识源流与变迁的论述甚多,大多认为客家存在一个...
关键词:客家 民间文献 自称 他称 南洋 方志 族群意识 自我认同 
从“做香花”到“打斋”——马来西亚居銮客家丧葬法事功能探析
《民俗研究》2018年第5期147-156,共10页冷剑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编号:17ZDA194)子项目"客家向海外的拓展";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客家华人华侨(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编号:粤财教201620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东南亚与客家侨乡宗教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项目编号:GD14TW01-24)的阶段性成果
马来西亚客家人丧葬仪式中的"打斋"流派,源自广东客家地区的"做香花"传统。打斋作为客家人生命礼仪中重要的传统仪式,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至今,同时经过一两百年的流传与演变,逐渐呈现出在地化的特色。对于马来西亚客家人而言,丧礼中的...
关键词:马来西亚 客家 丧礼 打斋 仪式功能 
海外客家文化的软实力浅析被引量:2
《文化软实力》2017年第3期77-82,共6页冷剑波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东南亚与客家侨乡宗教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项目编号:GD14TW01-24);嘉应学院省市共建项目"客家华人华侨(梅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外访学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资助
作为海外华人中的一个重要方言群体,客家人以其对自身族群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其在海外的广泛分布、各行各业的突出成就、绵密的社团组织和跨国性的联谊平台,展现出了强大而又特殊的文化软实力。由于亲缘相近、...
关键词:客家文化 软实力 海外 乡会 庙祀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68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64-71,共8页刘晓春 冷剑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11JJD780004)
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
关键词:“非遗” 生产性保护 传承人 核心技艺 
粤东客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浅析被引量:1
《客家研究辑刊》2016年第1期95-104,共10页冷剑波 
通过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可知,粤东客家地区是台湾客家人的主要原乡。明末清初以降,大量广东客家人相继迁移台湾,这是客家移民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大陆客家人有规模的渡台最早可追溯到明郑时期,在随...
关键词:台湾历史 客家文化 粤东地区 传承 大陆居民 客家人 田野调查 文献记载 
五华县源坑教会田野考察报告
《客家研究辑刊》2014年第2期104-106,共3页冷剑波 
五华县源坑教会成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粤东客家地区成立最早的巴色会教会之一,仅次于清咸丰五年(1855)成立的樟村教会,又因为成立后有不少西方牧师常驻教会布道,并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分支教会,一时成为巴色会在粤东地区的...
关键词:五华县 教会 考察报告 粤东地区 客家地区 周边地区 巴色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