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晓平[1] Chen Xiaoping(不详)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 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141-149,共9页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9ZDA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9BZX033,18BZX040).
摘 要:儒家的心性之学始于孔子和孟子。如果说,世间爱人之仁心是形而中的,那么超越人间的天命观便是形而上的。自宋、明以来,儒家的心性之学分为两条脉络,即心学和理学,二者的目标都是“知天命”,因而均含有形而上学的成分,但二者的性质却是迥然不同的——心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宗教信仰的,理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哲学理性的。此区别特征在当代“新心学”和“新理学”中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牟宗三的“圆教”理论和冯友兰的逻辑分析的形而上学中。儒道合流并融入科学民主,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形而上学与形而中学将密切结合,儒家的“新理学”将比“新心学”发挥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中庸的而非神秘的、是哲学的而非宗教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