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2]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3]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出 处:《学习与实践》2020年第12期115-123,共9页Study and Practice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礼记》文化关键词流变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YJA860006)。
摘 要:"趣"是中国诗学"趣论"中至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中国诗学"理趣""天趣"与"机趣"并举。三者在主体、客体及文本方面互相借鉴,相映成趣。诗人以及诗论家推崇"机趣"甚于"理趣",推崇"天趣"更甚于"机趣"。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思想根源在于道家"道法自然"及"道进乎技"的生活理念与生存智慧。"理趣"讲究义理情趣,并不表示排除浑然天成;"天趣"讲求浑然天成,并不意味绝对排斥人工技巧。只有在熟练掌握技巧和规则的基础上,超越规则和技巧才有可能。但超越"理趣""机趣"抵达"天趣",其有效路径又在技巧之外,以无法为有法。"天趣"形成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之审美精神,是自由性灵与超越功利的完美智慧结晶。揭橥中国古代诗学"理趣""机趣"与"天趣"的理论乃至演变规律,既有助于揭示文化关键词背后的文化动因和价值追求,又能启迪人们对生活与艺术之"趣"的重新审视和精髓把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