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曾振宇[1] 王晶 ZENG Zhenyu;WANG Jing(不详)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 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25-32,共8页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文化元典基本概念研究”(12AZD082)。
摘 要:荀子之“勇”,学界鲜有论述。“勇”作为一种道德能力与实现自我的道德驱动力,其内涵与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相关涉。“勇”一方面具有成物的特性,勇行强调的是追求社会性的道德生活,合乎仁的社会品格和价值理想;另一方面又具有成己的自我实现作用,勇是自爱,能提撕行为主体以道德勇气,进而成就自我道德人格完善。荀子将勇分为“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仁义之勇”以仁为形而上的道德支撑,以耻辱之心为道德“启动装置”,在经验世界中使道德主体护守德性生命的尊严;“血气之勇”属于匹夫之勇,受情绪、激情的驱使,它是在道德理性被遮蔽的情况下对外部境域变化产生的生理应激反应。对儒家勇观念作哲学层面的剖析,有助于今人全面深入弘扬儒家勇武精神,发掘儒家勇观念的现代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