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失信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其社会诉求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于茜[1] 焦永纪[2] 

机构地区:[1]南京邮电大学后勤管理处,210046 [2]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210046

出  处:《校园心理》2020年第6期550-552,共3页Journal of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

基  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SJA0080);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科项目(NYS214010);南京邮电大学教育改革课题(JG00715JX89,JG00119JX116);南京邮电大学教育规划课题(GJS-XKT1415,GJS-XKT1803,GJS-XKT1807);南京邮电大学通达教改课题(JG30418002)。

摘  要: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是诚信的,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失信现象,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虚构简历、随意违约、恶意拖欠学费、爽约招聘面试、不还助学贷款、网络欺诈等行为,其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大学生社会失信看似一个道德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都会出现对大学生群体的不信任,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较坏的影响:①对大学毕业生的不信任感增强:很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培训却遭来了毕业生的临时毁约,原因仅仅是因为感觉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岗位,导致很多企业不愿要应届大学生,宁愿要一些有工作经验的较低学历群体,可见大学生的求职信誉已经岌岌可危;②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危机:大学生的失信现象反映出了他们追名逐利,企图不劳而获甚至一蹴而就,在失信的背后是他们衡量所有事情评价标准的货币化。在利欲熏心的人生价值观主导下,失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危机四伏;③高等学校公信力严重下降:目前的各种大学生失信现象导致高校作为大学生失信的根源也遭到了质疑,大学生社会失信是一个严重问题,而摒除大学生的社会失信却又需要高校的力量,而高校本身的失信让其公信力严重下降,从而使得民众对高校本身产生不良看法,这或许成为使大学生社会失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首因。

关 键 词:培养培训 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 考试作弊 失信现象 工作岗位 社会诉求 网络欺诈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