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景[1] 张海英 ZHANG Jing;ZHANG Haiying
机构地区:[1]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 [2]湖南大学文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1年第1期49-55,共7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3&ZD058);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8JDSZK026);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汉道家道教之礼学研究”(18ZDB004)。
摘 要:学界普遍认为老、孔在仁的问题上持对立态度,老子因“搥提仁义”而被视为“反伦理主义”者。事实上老、孔的仁爱主张虽有某些差异,但无根本分歧。相同处在于他们都赞美无任何个人功利诉求的“上仁”“安仁”行为,对仁的内涵认定也基本一致。不同处在于具体实践时,孔子面对“我未见好仁者”的现实,从可行性角度主张以“利仁”劝导民众,老子则坚守“上仁”标准而对“利仁”所隐含的弊端表示担忧。在现实社会中,老子的“上仁”因难以实施而被束之高阁,孔子用来劝勉民众的“利仁”因切实可行而利于社会安定,但客观上往往出现仁义被小人盗用的现象。理清老、孔仁爱思想的同异与利弊,对于今人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