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籍中“关格”论治探析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石晗 杨卫彬[1]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00

出  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第4期538-540,562,共4页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9FY120301)-医家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研究。

摘  要:“关格”首见于《黄帝内经》,最初指脉象和病理状态,后在《伤寒论》中以独立病名提出。清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对于“关格”的认识,其中多数医家从疾病角度探讨“关格”,对其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上盛下虚”,三焦气化不利,中焦斡旋失司;治疗首辨虚实寒热,治以清热滋阴、通腑泄浊、调畅中焦、温补肺肾等为法,创立进退黄连汤、滋液救焚汤、治关格方、增补逍遥散等,并记载了血余、人乳等诸多治疗关格的中药以及外治法,丰富了关格的理论内涵与临证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键 词:关格 清代 中医 典籍 

分 类 号:R222.19[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