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自由”到“善恶抉择”——《大护法》与《妙先生》的镜像式解读  被引量:1

From "Individual Freedom" to "Choi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The Mirr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aw and Mr. Miao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洁[1] Zheng Jie

机构地区:[1]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电影评介》2021年第5期98-101,共4页Movie Review

基  金: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技术与形态视域下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文化传播研究(9-14世纪)”(编号:17BG123)阶段性成果。

摘  要: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此后各个领域纷纷借鉴其方法论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尤其是在电影学中,精神分析模式的应用风靡一时。法国学者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论,进一步丰富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在成长中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过程……即从“实体界”到“想象界”再抵达“象征界”。[1]处于最初阶段的主体无法与镜子中的自己形成认同,他将镜像视为另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形象,因此,“实在界”的个体是涣散的、不明晰的、非主体的存在物。到了第二阶段,主体逐渐辨认出镜子中的人即是自己,不停照镜子的行为是人类主体自恋情绪的象征(因猴子等动物看到镜子中的投影会感到害怕,而人类则会狂喜)。

关 键 词:镜像阶段 精神分析学 个体自由 象征界 想象界 实在界 照镜子 人类主体 

分 类 号:J954[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