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省域边界地区教育经费来源问题研究——以粤省罗定地区公共助学体系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宇思 

机构地区:[1]梧州学院图书馆,广西梧州543002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162-169,共8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中期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方俗字词研究”(20BYY130)。

摘  要:我国南方省域边界大多为山地,为一省经济辐射的边缘地区。在近代大埠新式教育方兴未艾之时,这些边缘地区囿于教育经费问题,在近代教育转型中依然采取传统社会的助学模式。广东罗定地区处于粤桂边界,地处西江南岸,与广西苍梧、岑溪相邻,为山地与盆地交错的区域。罗定自明万历年间建立直隶州以来,地方官府通过修缮学宫及建立书院以明教化。为维持这些教育机构运作,罗定地方社会建立了包括学田租佃和宗族捐献在内的公共助学体系,其构成当地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的学堂改制中,罗定州建立了近代中小学堂制度。在这一改制过程中,传统的经费来源依然发挥很大的作用。传统学宫则依靠传统的学田来源勉强维持,学田发批的衙门名称也经变动。在北洋政府时期,罗定地区的教育部门接收与继承了清代的学田体制,与当地农民签订学田批佃契约,其形式与租谷额几乎未有太大变动。直到20世纪30年代,宗族以族田田租形式筹集办学经费仍然是粤西农村的重要助学来源。追根究源,以学田租佃和宗族捐献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公共助学体系之所以长期在粤西农村地区存在,主要是因为清末民国以来地方城乡教育投入处于失衡状态,国家力量在近代城乡教育发展中处于缺位状态。

关 键 词:晚清民国 广东罗定 公共助学 教育经费 农村教育 学田 学产 

分 类 号:G529[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