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闫云
机构地区:[1]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400044
出 处:《宋史研究论丛》2021年第2期276-291,共16页
基 金: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代《春秋》学研究”(20CZX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胡安国一方面自称不拘泥“条例”,主张观圣人之心,“心解神受,超然自得”“反求于心,断之以理”;但同时又信《公羊》《谷梁》太过,执于以凡例褒贬说经,自创所谓“正例”“变例”的书法解释体系。实际上,此“义例”体系,是为了建构“书法”“天理”“史实”之间的联系,使得作为“天理”的圣人之道“道体”、寄寓笔削间“史外传心”之“道心”,借助具体的书法规则,以“即例穷理”之方式来予以落实和发见。“义例”作为“格物穷理”的一种实践,本质上是“天理”以“理一分殊”的方式,通过所建立的正例、变例等解经“方法”,具体地落实到对历史政治实践的评价之中,从而最终实现圣人存天理、遏人欲的经世之志。可见,只有推明笔削背后圣人“史外传心”之意,才能理解胡安国建构义例体系的真正用心。此种对圣人笔削规则的系统建构,反映了道学兴起后重新诠释《春秋》的思想倾向,也创立了《春秋》宋学“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的理论范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