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圣鹏[1] Liu Shengpeng(Center of Critical Theory,ZJUT,Hangzhou 310014)
机构地区:[1]浙江工业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
出 处:《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134-137,共4页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摘 要: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行寻根研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基于现代性之上的文化批判对劣质文化要素的消解作用以及对优秀文化要素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跨文化共同诗学汇通的达致。华人华裔批评家,由于其对中西两种文化及其诗学的近距离接触,对跨文化诗学及其文化批判理论有更深刻的体会,肇始了比较文学领域的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转向。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模式经历了从单向阐发到双向互阐再到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直到以中西双向文化突破理论为标志的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具有中西两种知识背景的叶维廉和劳思光先后进行的反思路径颇为中肯,理论批评和实践批评极具建设性,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范例,台湾和北美华人华裔始创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遂得到确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