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翟志宏[1] Zhai Zhihong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6期142-154,共13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X059);武汉大学2018年规划教材建设“中世纪哲学史”研究成果。
摘 要:在中世纪形而上学诸多问题的探究中,神圣实体(上帝)始终具有核心的地位。从早期教父哲学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围绕着神圣实体的本质及其本原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思考与探究。这些思考与探究区分了中世纪时期的"上帝"与希腊哲学的"神论"之间的不同,对纯一、无限、超越等有关上帝的本质进行了哲学的解读,同时也提出了神圣本质可知与不可知的问题,并把否定方法作为基本的认知方法。奥古斯丁随后对之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以"有学问的无知"来表达其中的认知困境。虽然托马斯·阿奎那尝试通过否定方法和类比方法对神圣本质及其属性形成一些具有明确特征的说明,但否定方法所昭示的不可知却一直有着更多的支持者,中世纪晚期的库萨的尼古拉更是对之做出了专门的阐释与辩护,并把"有学问的无知"视之为最大的学问,将内在于中世纪神圣实体认知中的逻辑困境做出了详尽的表达,从而为后世学者思考否定方法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意义的视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