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章斌 陈敬言 LI Zhangbin;CHEN Jingyan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23
出 处:《江汉学术》2022年第2期72-80,共9页JIANGHAN ACADEMIC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17JJD750002)。
摘 要:在1950年代几次新诗形式大讨论的背景之下,卞之琳于1953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讨论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后以《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为题发表于《作家通讯》。尽管卞之琳的新诗理论直至1980年代才渐臻成熟,但此次发言已然搭建起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框架。他以"顿"为核心,区分了新格律诗的两种节奏类型"吟调"和"诵调",并对押韵、平仄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卞之琳的"新格律体"理论是1950年代新诗格律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民歌写作"的热潮中坚持了诗艺的独立性,并给予新诗写作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卞之琳在1950年代提出的诗学观念进行学案式梳理,将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放入时代背景中进行阐述,可探讨其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互动。同时,结合卞之琳前后的诗学主张以及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可深入分析卞之琳1950年代新诗格律理论的特点及其对新诗音乐性探索的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7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