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桃洲[1] Zhang Taozhou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2年第3期69-81,共13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批准号:20&ZD284)成果。
摘 要:自诞生以来,新诗就面临阅读的难题。针对持续的“不懂”责难,诗人和研究者以各种方式做出回应和辨析,其中孙玉石提出的“重建现代解诗学”设想具有积极意义。新的“解诗”实践既试图缓解新诗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又要回应诗歌本身的“晦涩”等问题。不过,虽然“解诗”表面上清除了文本词句和内容的理解障碍,但究其实质并非旨在消除“晦涩”本身,而是借助不同角度的释读彰显诗歌的“晦涩”特性,从而维护诗歌的文类边界。此外,“解诗”所倚重的“细读”方法和“对作品复杂性的征服”,因未能保留诗歌中的“含混”“不确定”因素而显示出其限度。由此,需要摆脱既有“细读”的单一、封闭性,在阅读中置入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视野,培养兼容、开放的新诗阅读习性乃至风尚。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