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永清[1] Zhang Yongqing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34-43,共10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键词及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8ZDA2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1984年至198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展与深化阶段。1984年,童庆炳、钱中文等不仅明确提出了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两大新理论命题,而且对其作了初步的理论阐发。1985年至1988年间,王元骧、栾昌大、董学文、钱中文等分别从哲学原理的普遍性与文学的特殊性两个向度对文学反映论新命题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学理化阐释。1989年,王元骧、钱中文等理论著作的出版意味着两个新命题已得到了初步的知识化、系统化、教科书化,初步实现了对文学的形象反映论、特殊意识形态论这两个原有命题的“升级迭代”。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 发展 深化 审美反映 审美意识形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