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苏宏斌[1] Su Hongbin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62-69,共8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经验的直观本性研究”(项目编号17BZW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康德主张艺术形象是对理性理念的表达和扩充,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康德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明艺术家究竟是如何把理性理念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借鉴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理论。胡塞尔主张通过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就可以把握到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普遍本质,但实际上既然本质直观是通过想象活动来进行的,那么所获得的就不可能是纯粹的本质或范畴,而只能是介于感性表象和抽象范畴之间的特殊表象,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图式。只有进一步通过知性和理性的抽象,才能把图式转化为范畴。因此,图式乃是理性理念的起源,也是把理性理念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中介。艺术家只有首先把理性理念还原为图式,然后才能运用想象力对图式进行加工,强化其感性和直观特征,从而使其转化为艺术形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