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斌

作品数:67被引量:19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现象学阐释现象学主体间性美学二元论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学形象的直观生成——形象思维理论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1
《中国美学》2024年第1期4-21,共18页苏宏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象学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研究”(2022&ZD048)的阶段性成果
有关形象思维的研究曾经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但近些年来却备受冷落而陷入了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西方现代文论的影响之外,与形象思维理论自身的内在缺陷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当代的形象思维理论把思维问题错误地当成...
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本质直观 
美是物的直观显现——美的本质问题新论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3期90-91,共2页苏宏斌 
美的本质曾经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各个时代的美学家们都曾对此提出看法,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典命题。然而曾几何时,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变得门庭冷落,尽管各种各样的美学理论仍旧层出不穷,但这些理论不再热衷于探究“...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 美的本质 美学理论 美学家们 经典命题 美学研究 基本特征 
从影像到图式——西方现代绘画抽象化进程的现象学阐释
《上海文化》2023年第8期22-28,共7页苏宏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象学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研究”(项目号:2022&ZD048)的中期成果。
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是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西方近代绘画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栩栩如生的感性形象,而以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画家所创造的则是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阐释这种变化?这是现代艺...
关键词:康定斯基 蒙德里安 近代绘画 艺术批评 西方现代绘画 感性形象 抽象主义 主要发展趋势 
美是物的直观显现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223-223,共1页苏宏斌 
迄今为止的美学理论都把美视为某种特定的物,然而,美并不是自在的物,而是物在直观行为中的显现。显现并不是对物的主观再现,而是给予和构成的相互统一。物的显现包含直观和非直观两种方式,非直观方式把物呈现为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因此与...
关键词:本质直观 感性形象 感性直观 美学理论 具象艺术 近代美学 抽象理念 直观方式 
美是物的直观显现——美的本质问题新论被引量:4
《文艺研究》2023年第3期5-16,共12页苏宏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象学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研究”(批准号:2022&ZD048)成果。
迄今为止的美学理论都把美视为某种特定的物,然而,美并不是自在的物,而是物在直观行为中的显现。显现并不是对物的主观再现,而是给予和构成的相互统一。物的显现包含直观和非直观两种方式,非直观方式把物呈现为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因此与...
关键词:本质直观 感性直观 感性形象 美学理论 理性概念 具象艺术 近代美学 自然美 
茵加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置疑
《当代文坛》2022年第4期139-145,共7页苏宏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大家名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282。
茵加登主张文学作品是一种由语音构造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对象层和图式化侧面层构成的多层次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文学作品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是层级关系吗?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是作家通过语言行...
关键词:茵加登 语音构造层 意义单元层 再现对象层 图式化侧面层 
理论创新的阐释学路径——以李泽厚的“积淀说”为例被引量: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1-7,共7页苏宏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060)。
李泽厚的“积淀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学理论。回顾和反思这一理论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李泽厚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李泽厚的...
关键词:积淀说 自然的人化 阐释学 
理性理念如何转化为艺术形象?——康德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62-69,共8页苏宏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经验的直观本性研究”(项目编号17BZW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康德主张艺术形象是对理性理念的表达和扩充,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康德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明艺术家究竟是如何把理性理念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一问题...
关键词:康德 理性理念 审美理念 图式 象征 
探寻现象学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的融合之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宏斌教授访谈
《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7期3-8,173,共7页苏宏斌 廖雨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界围绕基础理论问题所进行的种种争论,总是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二元论怪圈,即双方总是在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等问题上相互诘难,最终在基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以致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美的本...
关键词:现象学 二元论 直观论美学 
从象征到移情--移情论美学的历史发生被引量:4
《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125-132,160,F0003,共10页苏宏斌 俞圣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经验的直观本性研究”(17BZ060)的中期成果。
移情论美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西方美学流派,但这一流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仍是一个美学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本文认为,移情论美学的理论源头是浪漫派诗学,这派理论把艺术作品视为艺术家情感的表现,这就面临着如何把客观的物象与主观的情感...
关键词:象征 生气转移 移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