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可”的形容词化、形成动因及其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熊周梦为 

机构地区:[1]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南昌330000

出  处:《语言与翻译》2021年第4期13-21,共9页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摘  要:依托于网络平台产生的“可”,是“可以”形容词词性下的独立用法。在句法功能上,“可”能受到不同量级和情态的程度副词修饰,并且能够自由充当句子的谓语和定语,成为当代汉语中表“好、厉害”义的形容词。说话者借此来传达对客体对象或者行为事件的主观态度,因此“可”具有[+实体/事件][+夸赞][+主观评价]的描述性语义特征。“可”所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常出现的是被评价的内容,但有时也会直接出现评价主体。新用法的“可”结构简洁,含义丰富,主要依靠和谐变换和隐喻、转喻机制形成,借助于当前网络语境的类推作用,“可”的使用广泛,并出现了标题化和构式化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形容词化 隐喻 转喻 

分 类 号:H109.4[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