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巴塘改土归流、地方秩序重建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4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Batang’s Gaitu Guiliu(Change the Native Tusi to the Appointed Officials),Local Order Re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艾东[1] 李真 Zhao Aidong;Li Zhen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10-18,共9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英涉藏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192)阶段性成果。

摘  要:光绪三十二年(1906),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从巴塘开始,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并经营川边,以救亡图存。其制定的《巴塘善后章程》又称《改土归流章程》,规定巴塘全境土地和百姓归“大皇上”所有,打破了两百余年的地方旧秩序,从根本上保障了改土归流的实施。其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和随后颁发的禁止田产向寺院流动的政令,均是为了尽可能消除或限制旧势力的影响;移风易俗的规定和地方建设则有助于促进巴塘地方新秩序的确立并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改土归流在某种意义上是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在巴塘及川边的实践,同时也凸显了清廷对促进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迫切需要。

关 键 词:巴塘 改土归流 赵尔丰 川边 礼治 国家认同 

分 类 号:C951[社会学—民族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