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小确丧”,追寻真幸福——青少年“丧文化”解读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朝霞[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  处:《教育家》2022年第29期10-12,共3页Educator

摘  要:2016年以来,“小确丧”进入大众视野,并快速占据青少年群体的网络空间。从“废柴”到“葛优躺”,再从“油腻中年”到“佛系”,年轻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刮起了一阵“丧文化”之风,诸多带有负面色彩和调侃意味的表达成为“丧文化”的缩影。甚至“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人家15岁时在打碟,而我15岁时还在被妈妈打”,这类“丧丧的”言论出现在中小学生口中。“丧文化”呈现出程度加深和年龄下沉的态势,已成为当前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中不容忽视的现象。

关 键 词: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群体 丧文化 中小学生 网络空间 微信朋友圈 微博 大众视野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