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桃洲[1] Zhang Taozhou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当代文坛》2022年第5期62-69,共8页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284。
摘 要:在重新探究1990年代诗歌的过程中,“回到历史现场”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突破那种孤立地看待1990年代诗歌的思维和方式,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将之同时放在中国当代乃至20世纪诗歌发展脉络和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尤其是二者的交错关系中。反观1990年代诗歌中的“历史意识”,不仅关于“历史”内涵的理解、对于诗歌与历史关系的认识以及诗歌书写历史的方式,在不同诗人和评论者那里出现了明显分歧,而且某些着意凸显“历史意识”的诗歌文本的效力几乎丧失殆尽;“个人意识”及“个人写作”也是如此,它们被赋予了取向不一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其中“历史的个人化”主张犹如历史与个人间的平衡木,易于滑入惯性驱动的“空转”。就1990年代诗歌的文本构造而言,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戏剧化”,它也许能够重塑对于诗的认识,重新锻造被种种凌空虚蹈所消耗的活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1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