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仁学建构的激励者——契嵩批评韩愈仁学的三重进路  被引量:1

The Motivator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Construction in Song Dynasty:Qi Song’s Triple Approaches of Criticizing Han Yu’s Confucian Benevolenc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培高 马春玲[2] Zhang Peigao;Ma Chunling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哲学系生命哲学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 [2]龙岩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0期65-71,共7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多卷本)”(19ZDA02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以仁义界定道德,既是韩愈《原道》中的主旨,又是其仁学的核心要点和批评佛老的理论尝试。契嵩对此十分关注并着重进行了批评,从而建构了自己的仁义观。在本质上,契嵩认为仁义并非人性先天所本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产物,是“情之善者”。在实施的条件上,契嵩借鉴了《中庸》“中庸”“诚明”两个重要概念并以之作为仁义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地位上,契嵩认为仁义本有的地位是先道德后仁义,而不是相反。从思想史上看,契嵩在批评韩愈仁义观的基础上所建构的仁学思想,从正反面两个方面影响了宋代新儒家仁学的理论形成。

关 键 词:仁义 道德 性情 善恶 中庸 诚明 

分 类 号:G244[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