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国荣[1] Yang Guorong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062
出 处:《船山学刊》2022年第5期1-14,共14页Chuanshan Journal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21JZD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19ZDA033)。
摘 要:在天人关系上,荀子首先肯定“天行有常”,认为自然的变迁基于自身法则,非人能左右。从“明于天人之分”观念出发,荀子确认了天道的实在性,又注意到社会治乱取决于人自身的治理而与天行无关。以此为前提,荀子又强调人和天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人通过把握自然之道,进一步作用于自然,由此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天人之分意味着自然的过程没有人的目的和意图的参与,相对于此,现实世界的生成则离不开人的作用过程,所谓“能参”,便承诺了这一点。人对自然的作用与社会自身的治理,都离不开对道(天道与人道)的把握,由此,天人之辩进一步引向能知与所知、天君与天官的认识论关系,“天君”对“天官”的支配,逻辑地蕴含着理性对感性的制约;明于天人之分意义上的“不求知天”与了解和认识自然的法则意义上的“知天”并行而不悖。荀子以“万物为道一偏”的命题隐喻道的整体性,而全面、真切地达到作为统一原理的道,则被视为天人互动的认识论前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9.8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