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卫平[1] He Weiping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28-36,共9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德格尔‘转向’后的解释学研究”(项目号:17BZX07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几十年前,著名学者傅伟勋率先提出了“创造的解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以西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的解经经验的总结为根据,具有许多深刻与独到之处,至今不失为一种卓见或一家之言。然而,毋庸讳言,他的“创造的解释学”用现在的眼光看是有明显局限性的,由于更多受英美哲学的影响,他主要立足于方法论的角度来论述这个概念。傅伟勋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象学解释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导致他的“创造的解释学”不够周全,很难在创造和任意或随心所欲之间划清界线。作为改进,我们应保留傅伟勋的“创造的解释学”这个提法,但需要补充本体论—目的论的内容,因为如果缺乏这些内容,“创造的解释学”就得不到根本的奠基和最终的保证。本文从“哲学的经验”出发,突出分析了傅伟勋提到、但未展开的胡塞尔的例子,并将其与他所提到的黑格尔的例子相关联,力图站在哲学解释学的高度来反思“创造的解释学”应有的内涵,并将它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思想相贯通。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1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