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惟怡 王志宏 王惠君 丁钢强 LI Weiyi;WANG Zhihong;WANG Huijun;DING Gangqiang(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Health,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DRIs Expert Committee on Macroelement,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Beijing 100053,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北京100050 [2]中国营养学会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常量元素组,北京100053
出 处:《环境与职业医学》2022年第9期959-961,共3页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基 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6300);国家财政项目(131031107000210002)。
摘 要:镁是人体健康所需的常量元素,几乎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主要的代谢和生化过程,包括各种关键细胞活动和代谢途径,例如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参与细胞中能量的产生和储存等机体生理活动过程[1–3]。人体内大部分的镁沉积在骨骼中,其余多沉积在细胞中,仅有不到1%的镁游离在细胞外。人体内的镁含量通过摄入、肠道吸收、肾脏排泄、骨骼储存以及不同组织镁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进行调节。健康成年人的血清镁浓度一般稳定在0.75~0.95 mmol·L^(−1)之间。许多因素会影响镁平衡,例如摄入钠、钙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饮食,饮酒,或使用利尿剂、抗酸剂、口服避孕药以及抗生素等药物[4]。同时怀孕、更年期或衰老等生理状况,或是糖尿病、肾功能损害和生理压力等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消除的病理状况,都可能导致显著的镁流失或吸收不良[5]。
分 类 号:R15[医药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