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毕文君 Bi Wenjun
机构地区:[1]鲁东大学文学院
出 处:《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5期41-48,共8页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 金:鲁东大学引进人才项目(WY2022002)研究成果。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作家作品构成的文学评价史,也是参与其中的批评家们在共同的文学话题中进行探讨与追问的过程,因此,回顾一个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文学批评基本理论命题的梳理,也是对重要批评家文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细察。相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个人化努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则具有更多共性的话题,走进文学批评现场的批评家们在文学与现实、文学批评的话语资源、文学批评的有效性等方面着力构建属于这一时期的学术命题,普遍的参与性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鲜明特色。诚然,不同的文学批评路径使得其时的批评家拥有各自感兴趣的焦点,然而,对文学批评的理论化探究是批评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同年龄和经历的批评家,他们以其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实践实现了对严肃的文学批评立场的捍卫,也在更为广阔的层面显示了文学批评应有的锋芒。无论是旗帜鲜明地对文学批评现实主义立场的强调,还是在构建学院派批评阐释空间上的探索,以及批评家们在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中寻觅理论生长的可能,无不彰显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介入性,而他们的批评视角与现实关切,更凸显了文学之变与理论之变的复杂关系。这些背景正构成了重溯“批评家周末”活动的整体性文学批评语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10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