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在场与共情: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性空间与集体记忆的建构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孙海燕 

机构地区:[1]四川美术学院 [2]中央美术学院

出  处:《美术大观》2022年第12期136-141,共6页Art Panorama

基  金:2021年度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项目资助课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环境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社会记忆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1YJY06)。

摘  要:影像、文字和空间成为建构大屠杀集体记忆的三大媒介。其中,纪念性空间是主体参与感最强的媒介,它通过参观者在历史的现场,由信息联想展开共情;由公共艺术的具象表达产生共情;由空间感的模拟和迷失产生共情。以共情为基础的历史认知,将超越民族边界形成对生命的反思,从而有助于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代际传承与国际传播。

关 键 词:南京大屠杀 纪念性空间 集体记忆 共情 设计心理学 

分 类 号:J0-05[艺术—艺术理论] K265.6[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